为了搞清楚 CO₂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变成甲醇的,团队借助能谱科技 iCAN 5000 型研究级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,开展了高压原位 DRIFTS 实验。在 3MPa、120-240℃的真实反应条件下,成功捕捉到了关键中间体的 “动态轨迹":
•120℃时,检测到 HOCO*(1652cm⁻¹、1540cm⁻¹)和 CO*(2077cm⁻¹、2057cm⁻¹)信号,说明 CO₂先转化为 HOCO*,再解离为 CO*;
•200℃时,H₃CO*(981cm⁻¹、1051cm⁻¹)信号增强,证明 CO * 开始向甲醇前体转化;
•240℃时,H₃CO信号,同时未检测到 HCOO(甲酸盐)特征峰,直接证实反应遵循“RWGS(逆水煤气变换)+CO 加氢" 路径,而非传统的甲酸盐路径。
“这一发现了以往对部分 Cu 基催化剂反应路径的认知,为后续催化剂设计提供了明确方向。"

性能碾压同类催化剂,工业应用指日可待

在240℃、3MPa 的反应条件下,这款 Cu-ZnO/Nb₂C@Nb₂O₅催化剂的表现堪称 “":
•甲醇产率 247mg/(gcat・h),远超多数已报道的 Cu 基催化剂;
•甲醇选择性 74.3%,有效抑制副产物 CO 生成;
•连续运行 60h,CO₂转化率、甲醇选择性和产率几乎无波动,结构稳定性拉满。
对比传统 Cu/ZnO/Al₂O₃催化剂,这款新催化剂不仅解决了 “寿命短、选择性低" 的痛点,还借助 MXene 材料的可调控性,为后续性能优化留下了巨大空间。“下一步我们计划进一步强化 Nb 位点与 Cu 的电子相互作用,探索更高压力、更高温度下的反应性能,推动其向工业化应用迈进。"
(本文参考自浙江大学团队相关研究成果,原文核心数据及机理分析已通过严谨实验验证,如需深入了解可查阅原文或联系团队获取支持信息。)